Wilms瘤(肾母细胞瘤)是最常见的儿童肾癌,全球每年每百万名15岁以下儿童中约有10例发病。根据北美风险分层标准,Wilms瘤分为有利组织学(FHWT)和间变型(DAWT)。
DAWT约占10%,尽管接受更强的化疗药物,复发率仍超40%,生存率较低,且强化治疗带来更多毒性。该类型常伴p53突变,但其耐药机制尚不清楚,目前仍缺乏有效靶向治疗。
自上世纪60年代起,放线菌素D(actD)广泛用于治疗Wilms瘤等肿瘤,但在DAWT型中现已被替代为多柔比星等蒽环类药物,虽然疗效较好,毒性却更强。如果能提高actD的治疗敏感性,有望改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。
actD在低浓度下主要抑制Pol I和Pol III转录的rRNA和tRNA,抑制核糖体生成,进而影响整体翻译水平。在核糖体减少情况下,翻译偏向某些mRNA,受其结构和序列等因素影响。因此,actD优先翻译的基因可能成为治疗DAWT的新靶点,但目前尚无相关翻译调控研究的发表。
文章索引
【发表日期】2025年5月9日
【IF】14.3
研究结果
作者首先利用Ribo-seq核糖体印迹分析发现actD处理后,间变型Wilms瘤细胞优先翻译核糖体与蛋白酶体相关基因,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翻译则下调。CRISPR筛选和RPPA结果也支持细胞对蛋白酶体通路的依赖性增强。
结果表明,actD重塑了Wilms瘤细胞的翻译格局,使其更倾向于维持蛋白稳态而非细胞增殖。
二. mTORC1抑制并不能增强Wilms瘤细胞对actD的敏感性
研究表明,actD能诱导WiT49和17.94细胞(人肾母细胞瘤)中AKT和4E-BP1的磷酸化,但对mTORC1靶点p70S6K的磷酸化无显著影响。
作者发现当其与雷帕霉素联合使用时,未观察到稳定的协同效应,且雷帕霉素即使在高剂量下也没有增强Wilms瘤细胞对actD的敏感性。
三. ActD诱导蛋白毒性应激,并与蛋白酶体抑制在间变型Wilms瘤细胞中呈协同作用
ActD诱导蛋白毒性应激,并与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(BTZ)在间变型Wilms瘤细胞中协同作用。
ActD治疗后,蛋白酶体组分积累并增强了蛋白酶体活性。联合使用ActD和BTZ在低剂量下表现出协同抑制作用,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,显示出对Wilms瘤的潜在治疗前景。
四. ActD和BTZ联合治疗抑制Wilms瘤异种移植瘤在体内的生长
联合治疗actD和BTZ显著抑制了17.94细胞和KT-53异种移植瘤小鼠的肿瘤生长,延长了生存期。BTZ与actD联合治疗未增加毒性,且小鼠体重无显著变化。
联合治疗显著减少了肿瘤增殖并增加了凋亡,表明该联合治疗可能成为靶向间变型Wilms瘤的一种有效策略。
五. 蛋白酶体亚单位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
研究表明,蛋白酶体亚单位的表达水平可能是DAWT和rFHWT之间临床差异的原因之一。
在rFHWT患者中,高蛋白酶体表达与较差的预后相关,尤其在II期和IV期。
此外,DAWT患者中蛋白酶体表达与预后关系不显著,蛋白酶体抑制可能对某些患者具有治疗潜力。
总结
本文研究了肾母细胞瘤细胞如何逃避化疗药物放线菌素D。结果表明,放线菌素D通过破坏蛋白质稳态,导致肿瘤细胞优先翻译蛋白酶体组件。蛋白酶体抑制剂博来霉素能够增强放线菌素D的疗效,并延长异种移植模型中的生存期。
新使生物NeoRibo推出国内首个低起始量超高分辨率翻译组Ribo-seq服务。
开创性的建库技术使得Ribo-seq核糖体印迹分析(QEZ-seq®)具有超高的分辨率,且适用于哺乳动物、植物、真菌等多类物种。
我们能够针对微量细胞或组织,如卵母细胞、卵巢、临床穿刺样品等产出高质量翻译组数据结果。
超高的准确性为研究非经典的开放阅读框(ORFs)提供极大便利,提高微肽(肿瘤新生抗原)的挖掘效率。
另外新使生物提供多物种多聚核糖体分析(Polysome profiling),了解更多翻译组技术信息可登录 www.neoribo.com
点击图片查看
点击图片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