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
微管结合蛋白Tau是轴突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,参与微管的动态、稳定性及调控,并在染色质结构、信号转导、突触可塑性等方面发挥作用。
Tau蛋白也与阿尔茨海默病(AD)、Pick病(PiD)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(PSP)等Tau病相关。除了剪接突变外,Tau蛋白的总量和磷酸化状态也与疾病相关。某些位于N端的突变,如R5H、R5L和R5C,与AD、PSP及帕金森病(PD)相关,并影响Tau与微管的结合。
最近发现,Tau mRNA 5'端截断转录本在人脑中存在,尤其在AD和PSP患者中呈过度表达。这些5'端截断的mRNA可能导致N端截短Tau蛋白,这些截短形式对微管聚合及结合能力有重要影响。此外,Tau的N端结构域变化可能通过替代翻译起始影响Tau功能及其致病性。
2024年12月10日,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Franck Martin团队在NAR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“FTLD-mapt mutations and short 5′UTR tau mRNAs increase tau translation”的论文,发现Tau mRNA的5'端变化可以促进不同Tau蛋白物种的翻译,暗示这种被低估的Tau变异来源可能有助于Tau病的发生。
文章索引
【发表日期】2024年12月10日
研究结果
一. Tau 5'端非翻译区长度对Tau翻译至关重要
作者通过体外翻译和细胞实验发现,Tau mRNA的5'UTR长度显著影响Tau翻译效率。
短5'UTR变体(−35和−7)相比长变体(−160、−54和−47)能更高效地产生Met1-Tau和Met11-Tau蛋白,翻译效率最高的为−35 mRNA,约为−160 mRNA的5倍。
此外,不含AUG#1和AUG#11的截断变体仅生成Met127-Tau,且短变体(+201)翻译效率高于长变体。研究表明,5'UTR长度对Tau蛋白翻译的调控具有关键作用。
二. 外显子1(N端编码序列)中致病性MAPT突变对Tau翻译的影响
研究表明,Tau N端编码序列的突变显著增强了短5’UTR Tau mRNA的翻译效率,而R5C突变无显著影响。这种效应与核苷酸序列变化相关,而非氨基酸类型决定。
三. Tau的翻译受N端编码序列调控
研究发现,Tau mRNA第13、14和15位核苷酸的突变显著提升翻译效率,并且主要由核苷酸序列变化引起,而非蛋白质序列改变,这一提升可能与mRNA二级结构的改变有关。
四. Tau突变引起RNA 二级结构变化
作者通过化学探针实验分析了G14A、G14U、C15A和C13A-C15A突变对Tau mRNA -7转录本的二级结构影响。
结果显示,突变主要改变了13至16位点的二级结构,导致该区域的二级结构解开,并在其他位置形成新的碱基配对,特别是C13A-C15A突变引起最显著的结构变化,且其翻译效率最高。
这些变化表明,Tau mRNA的5号密码子突变可能通过改变mRNA的二级结构调控其翻译效率。
总结
本研究表明,Tau mRNA的5’UTR长度和N端编码序列显著调控Tau蛋白的表达,且与疾病相关的第5号密码子突变通过改变mRNA二级结构,增加了Tau蛋白的表达。
超高的准确性为研究非经典的开放阅读框(ORFs)提供极大便利,提高微肽(肿瘤新生抗原)的挖掘效率。
简便快速的操作让翻译组分析不再设有门槛,每位科研学者都能轻松上手。
另外新使生物提供多物种多聚核糖体分析(Polysome profiling),了解更多翻译组技术信息可登录 www.neoribo.com
点击图片查看
点击图片查看